當個開拓者,做自己想做的事

陳泓維 「開門工作室」創辦人/動機系、服科所畢

採訪/陳映辰

當個開拓者,做自己想做的事
陳泓維從小就和作為文史工作者的父親接觸當時很盛行的社區營造,而習慣參與社區活動,也知道如何在社區與公部門間扮演溝通者的角色。當初申請上清大,成為住宿書院第一屆的學生,抱著滿心的期待卻發現,因為還在草創期,所以很多設備和制度還不完善,失落之餘,他轉念認為自己的大學生活不該只是如此,也想學弟妹進來時和能有更好的體驗,所以乾脆自己發起計劃,創立都市空間小組,也提案開設社區營造的服務學習,跟著社區規劃師在新竹各個社區跑來跑去,也因此認識了服務科學研究所所長李天健教授,接觸服務科學理論,開啟了進入東門市場的機緣。

服務科學:資源整合,價值提升
說到服務科學這套新興理論,誰都沒辦法在短時間內清楚解釋內涵,不過可以說是為了達到「資源整合,價值提升」,而需要的種種工作方法,像是大數據的分析能力與與服務主導邏輯等等。原先在讀服務科學研究所的陳泓維,看到各種社區規劃計劃因為預算發生爭執、公私部門間觀點不合而合作破局,甚至因為沒有想法所以抄襲其他地區等等,讓他對於傳統服科方法心灰意冷。不過在碩二時,鄉公所看中陳泓維的社區溝通及田野調查能力,詢問他的團隊有沒有興趣試試大山背荒廢小學建成的客家人文生態館,這樣公部門找上學術單位的稀少案例讓他重新燃起希望與信心,沒寫過計劃的一群學生,順利的標下那塊區域,現成立「大山北月」,由莊凱詠創業經營,自己則繼續攻讀博士。 後來在李天健教授介紹下,接下科技部跨域治理計劃中的創新創業基地負責人,經過種種經費地點空間考量下,輾轉來到了荒廢近三十年的東門市場。

如何打開門,讓人走進來
四十年前,東門市場是整個北部最繁榮的市場,還設有新竹第一部手扶梯,絡繹人潮蜂擁,將這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新型市場」塞得水洩不通。高中時期讀新竹中學高中的陳泓維,對於東門市場的印象僅止於以前會和一群同學搭公車到市區下車,穿過東門市場到玩具店買水鴛鴦,那時候從沒想過有一天會進到東門市場在此深耕。2015年7月再次造訪,「東門市場給我一些感覺,如果這些鐵門一間一間打開,每間都塞一個創意團隊,好像有搞頭!」當時產發處的科長很有想法,他們也私下想了很多瘋狂的點子、規劃很大的藍圖,只可惜沒有經費,所以只先在三樓開了「開門工作室」。

市場乘載市民對城市生活的想像,當時的目標是從改變形象著手,改變了想法才有機會,因為沒落的原因在於以前零售型朝市的商業模式,讓這個時代的人選擇去別的地方,而且東門市場在大眾心中已經和危險、髒亂、社會問題聚集畫上等號,就連一樓老攤販都提醒要小心注意安全,完全沒有意識到市場環境已經改變了,根據服務科學方法分析,這個地方要重生是可行的,但是過去三十年沒有一個團隊成功:經濟體崩潰的殘酷事實擺在眼前,空間很差、有異味、排水不好、到了夏天像是蒸籠……該怎麼說服大家一起改善這個地方?

甘願冒險,做想做的事情
開門工作室一直以來都是個開放且鬆散的組織,團隊成員用各自擅長的專業,共享手邊資源、網絡、人脈,從不規定什麼時候該來不該來,陳泓維認為「市場自然會決定去留」,只要不要傷害團隊累積的形象資本,很歡迎大家隨時加入。他覺得當初自己也曾過於固執、堅持自己的方法,當初剛成立時吵架是家常便飯,有些人會認為:「你不說你想做什麼我怎麼幫你?」但陳泓維堅持:「不是我告訴你去做什麼,而是告訴我你想做什麼」,我的工作僅是「疏通卡住的環節」,如果我需要的是幫手,找工讀生就可以了,不用創業夥伴。

過程中也很多清大生放棄,畢竟學校環境更舒適安全,誰會想沒事蹲在這樣的地方,人人有權利選擇自己要將時間花在哪裡,所以留下來的人都有很強的動力。東門市場青創基地就這麼走到現在,成就了音樂界的彌聲、飲食界的飽福熱壓吐司、泰式小吃曼谷市場、酒吧東門1001等等,慢慢有人願意進來,甘願冒險追求他們想做的事情,後來因為媒體報導爆紅,大家搶著「井噴式」進駐,租金也翻了幾倍,短短四年就能達到這樣的成效,讓陳泓維也十分意外,公部門程序的繁瑣冗長、老攤商的不友善,都曾讓他很挫折,不過「想讓在地變得更好」的信念,支撐著他克服每天的挫折,也很感謝一路以來陪伴自己走過這段旅程的夥伴。


丁俊宏:給自己目標與挑戰,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

希望自己所學是有用的,在學生時期創業經驗中,嘗試將所學用在解決客戶的問題。認為應該要走出舒適圈,做值得挑戰的事情,也能更清楚自己學習的目標。

李芝融:每一個人生交叉點充滿思辯與反思,畫出環環相扣人生軌跡

李芝融在校時期曾經與夥伴推動環境相關議題,從氣候變遷議題出發,歷經創辦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參與模擬聯合國到服務於坦尚尼亞小型企業Rafiki Power,認為在解決當地問題時,不能僅以統計資料勾勒該國家的真實樣貌。目前在全球倡議組織「Power For All」從事研究工作,認為現在「重新歸零」,再次梳理未來發展方向。